解决方案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和测定条件的选择你了解多少

发布日期:2021-08-10 浏览次数:816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文为大家介绍了分光光度法的误差和测定条件的选择,感兴趣的看官可以了解一下。

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偏离比尔定律引起的误差

按照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浓度c的关系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事实上,A-c曲线常出现弯曲。主要原因有化学方面和光学方面的因素。

(1)化学因素。溶液中溶质因浓度改变而发生解离、缔合、溶剂化等现象,致使溶液吸光度改变。

(2)光学因素。比尔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而真正的单色光是难以得到的。实际上分光光度计通过单色器得到的是一个狭小波长范围的复色光。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光系数不同,引起溶液对Beer定律的偏离,吸光系数差值越大,偏离越多。

(二)仪器测量误差

仪器测量误差是由光电管的灵敏性差,光电流测量不准,电源不稳定及读数不准等因素引起的。由朗伯一比尔定律可知,测定结果相对误差与透光率(T)和透光率测定误差(△T)的大小有关。而△T可视为一常量,通过作图可知,T为36.8%时,相对误差最小,而T很大或很小时,相对误差都较大。实际工作中,常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或选择适宜的吸收池将T控制在最适宜范围20%~65%,即吸光度为0.2~0.7。

(三)主观误差

由于操作不当所引起的误差。在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处理时没有按相同条件和相同步骤进行。为避免或减少这类误差,得到准确的结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测定条件的选择:

(一)波长的选择

入射光波长对测定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有很大影响。选择入射光波长时,应先绘制有色溶液的光吸收曲线,选择该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mx的光做入射光。如遇干扰时,可选用另一灵敏度稍低,但能避免干扰的波长进行测定。如果待测液中某种组分在同样的波长也有吸收,则对测定有干扰,可选另一灵敏度稍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

(二)显色剂的选择

可见分光光度法只能测定有色溶液,但大多数物质颜色很浅或者无色,必须加入一种适当的试剂,使之生成稳定的有色物质,再进行测定。加入的这种试剂称为显色剂,使待测物质转变成有色物质的反应称为显色反应。为了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显色剂必须具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显色产物有确定的组成且稳定,显色剂与显色产物之间颜色差别要大。

(三)显色剂的用量

为使显色反应尽可能进行完全,应加入过量显色剂,但并非显色剂用量越多越好,有些显色反应,过量的显色剂会影响有色产物的组成,对测定不利。

显色剂用量可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是固定被测组分浓度不变,改变显色剂用量,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测定相应的吸光度,绘出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曲线。

(四)显色时间和温度

各种显色反应的快慢不同,温度对不同显色反应的影响也不同,必须通过实验选择适宜的显色时间和显色温度。方法是绘制吸光度-显色时间的曲线和吸光度-显色温度的曲线,从中选定适宜的条件。

(五)溶液酸度的控制

许多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溶液酸度大时,会抑制显色剂的解离,酸度小时,又会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影响显色反应。最适宜的酸度可按确定显色剂用量类似的方法,作吸光度-pH曲线来确定。

(六)参比溶液的选择

参比溶液又称空白溶液,在分光光度分析中被用作对比标准来调节仪器的吸光度零点,消除显色溶液中与待测物质相似的其他有色物质的干扰,抵消吸收池及试剂对入射光的反射和吸收等影响。因此参比溶液的选择对提高测定的准确度起着重要作用。

选择参比溶液的原则是:溶液中只有待测物质有颜色,显色剂及其他试剂均无色时,可用溶剂做参比溶液,称为溶剂空白。如果显色剂或其他试剂有颜色,而待测溶液无色,可在相同显色条件下,加入各种试剂和溶剂(不加试样溶液)做参比溶液,称为试剂空白。如果试样基体有色(溶液中混有其他有色离子),显色剂无色且不与待测物质以外的其他物质显色时,可不加显色剂,但按与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取同样量的试样溶液做参比溶液,称为试样空白。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分光光度法的误差和测定条件的选择,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了解。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期更新。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400-888-5135
返回顶部